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价值与重大战略意义 | 一周精读
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
创新价值与重大战略意义
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最高层面首次对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这些新思想和新论断,对于全面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切实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劳动教育是我国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
《意见》从教育制度创新的高度,单独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确立劳动教育在我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这是国家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2012年以来,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步消失。只有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劳动质量,才能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求,加快实现从“人口红利”向 “人才红利”的转变,有效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强调加强劳动教育,这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
《意见》围绕“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这一新论断,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确立了劳动教育的独立学科地位。《意见》明确“实施劳动教育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这充分说明,不能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代替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具有自己独立的教育体系。
明确了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意见》从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规定了劳动教育的目标,强调“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明确了劳动教育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意见》特别强调“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要求“根据教育目标,针对不同学段、类型学生特点,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开展劳动教育。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注重选择新型服务性劳动的内容”;要求“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作为高一级学校录取的重要参考或依据”。
明确了实施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意见》从资源、师资、经费、保障等方面,强化劳动教育的实施条件建设。特别强调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级政府要把劳动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完善督导办法”,“开展劳动教育质量监测,强化反馈和指导”,等等。
劳动教育必须体现时代特征
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载体必须适应新时代的产业结构变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
三大产业结构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发生重大变化,生产性劳动者的体力劳动成分大幅度降低,生产性劳动者越来越具有脑力劳动者的特征。基于新时代人类社会劳动形态的深刻变化,《意见》极大丰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容和载体,为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要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
对于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功能,《意见》既强调要发挥劳动教育的本体价值,也要求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鲜明特点。
新时代劳动教育必须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意见》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等四个方面,明确了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的劳动素养。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综合育人价值。《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这充分说明,劳动教育具有全人教育的重要价值,不仅具有培养人的劳动素养的重要功能,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对于培养人工智能时代的数字公民具有特殊的价值。进入智能时代,人类在网络空间的生活和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在现实物理空间的生活与工作时间越来越短。现代工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儿童的童年远离大自然,劳动教育将为现代儿童提供复归自然的平台,实现当代社会人自然本性的释放,解决人与自然相割裂的现实问题。
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
为了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意见》提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新格局、新战略。
家庭在儿童劳动素养培育中具有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家庭生活是儿童生活的重要领域,在家庭中开展劳动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于儿童劳动素养的形成起着“打底”和“奠基”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在一项家长对孩子自理能力评价的调查中显示,孩子在家庭中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务劳动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加强家庭劳动教育,势在必行。
家庭在支持学校和社会劳动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意见》提出的大量劳动教育的实施,都离不开家庭的大力支持。可以说,家庭是儿童校外劳动教育的重要支持者和保障者。
家庭要树立崇尚劳动的良好家风。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意见》要求“家长要通过日常生活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孩子养成从小爱劳动的好习惯”。父母热爱劳动,孩子才能热爱劳动;父母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孩子才能学会通过劳动创造美好未来。
节选自
中国教育学刊:深刻认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思想与新论断
在这个越来越撕裂的时代
教育的作用是什么?
病毒还在全球肆虐,面对这个共同的外敌,人类并没有更团结,反而越来越分裂。因为病毒起源、抗疫模式、方方日记、要不要包机撤留学生、绥芬河边境要不要对逃难同胞关闭等等诸多问题,多少中国夫妻、家人、同学、同事、哥们、闺蜜、师生、战友、邻居与网友彼此互撕,线上拉黑退群,线下割席断交,甚至离婚。
撕裂和病毒一样,超越国界。总统撕媒体,网民撕首富,政府间互撕,不一而足。凛冬已至,共识难寻。没有共识,就没有协作。没有协作,就很容易陷入丛林政治,世界会变得越来越不好。
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分裂?首先是观点不同。人与人之间观点不同很正常,到底什么决定了观点?是形成观点所依据的信息,你接触的信息有多丰富,就决定了你的观点半径有多大。我们不能决定我们的经历,但可以选择我们的信息输入,输入的信息塑造着输出的观点。信息多元,事实就会显现 ,用碎片完成拼图。
那么,真实的信息从何而来?在流言满天飞的时代,判断一个信息是不是事实,其实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需要有方法和能力辨别信息的真伪确认信息来源是否可靠,需要多方交叉认证。有些事实,可能还会挑战甚至颠覆你的认知,所以,还需要保有开放的心态。
有时,看似简单的观念背后却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经济和文化信息。比如疫情期间要不要戴口罩,美国早期观点和中国的截然不同,这背后除了信息认知差异,还有文化差异。
人,局限于自己的视野和经历,其实很容易有盲区和误区。面对输入信息如何批判性思考,是一个必须经过训练的技能;面对不同观点如何好好说理,也是一个必须从小就要训练的技能。
在一个越来越撕裂的社会,教育就是要带孩子们走进中国和世界的不同角落,从文化和自然现场触摸真实的世界,参与塑造孩子的经历开阔他们的视野和格局。希望越来越多的家庭加入进来,每个孩子变得更好,他们会让世界变得更好。
节选自
博雅小学堂:在这个越来越撕裂的时代,教育的作用是什么?
疫中新思:
健康素养才是最基础的素养
疫情尚未结束,反思早已开始。基础教育领域的反思之一,就是“停课不停学”该学什么。很多观点认为,这是儿童学习防疫知识、养成健康习惯、培养环境和生命意识并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时机。有学者犀利地指出,“勤洗手”教了15年,结果还是没学会。这些反思直接指向学校健康教育薄弱的问题。
一组数据支持了这一结论。2017年“第七次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表明,在被调研的11,118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里,开设健康教育课并定期上课的学校,只有64.60%;学校健康教育课师资力量非常薄弱,教学方式落后,效果不佳;高中和大学基本没有健康教育的内容。2018年的《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指出,到2015年,15~24岁人口的健康素养水平只有11.45%。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中小学生的健康素养很不乐观。
1999年国家就提出了“健康第一”理念。学生健康素养是其他所有素养的基础,我们必须升级学校健康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其一,认识健康素养的基础性。学校长期过度关注学生智力发育和学业成绩,使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并不高。我采访的十多位校长均表示:学校健康教育课被窄化为生理卫生课、体育课等,师资专业性相当不足,无法支撑学生健康素养的有效培育。
健康教育一直为国家所重视。早在1991年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就明确了健康教育在学校卫生工作中的地位。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提出“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SARS疫情之后,2008年1月,原卫生部发布的《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第一次提出“健康素养”的概念,明确“学校等机构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2008年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健康素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2016年中国政府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对在校学生的健康教育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要环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每一所学校都应该认识到,健康素养是一种基层素养,与其他素养是“皮”和“毛”的关系。有了健康素养,人的全面发展才具有基础,也才能服务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其二,拓宽健康素养的内涵。1992年,国家教委和卫生部联合颁布《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提出,中小学健康教育的目标为:增强卫生知识、树立正确观念、发展健康技能、促进健康行为,以改善生活质量,为终身健康奠基。这一表述构建了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的基本内涵。2018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监测报告》中对“健康素养”的定义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发展,即“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做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将“健康素养”限定在“知识、行为和技能”是不够的。我们建议在其中增加“情意”维度: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让中小学生了解自身健康与他人、社会和世界的关联;正确认识人与动物的关系,做有益于生态平衡的事情,从而培养儿童从人类生命的高度关心健康议题的价值观。
其三,实施“全校策略”的健康教育。国际健康促进与教育联合会在《学校健康促进:从实证到行动》报告中提出,健康教育活动要超越课堂教学、一次课程或活动的做法,融入到校园生活所有范畴。如推广健康饮食,除了学与教外,家长参与预备食物,学校举办膳食早餐会,以及监管校内自动售卖机和广告活动等,都是教育环节。
这种“全校策略”意味着学校要整体规划和推进健康教育议题,所有场所、活动和教学都凸显与健康教育的连接。2001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不专设健康教育课,但将其整合到了各门学科中,表明健康教育的多学科融合和生活特征,与“全校策略”的理念相通。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规定:“中小学校按规定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学校的绩效考核,结合学生年龄特点,以多种方式对学生健康知识进行考试考查,将体育纳入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有专家呼吁义务教育学校必须保证每周0.5个课时专门开设健康教育课。“全校策略”下,健康教育课程将呈现多种课程形态。
“全校策略”还要求,学校与周边卫生医疗机构展开合作,使之成为健康教育课程的资源。家校合作尤其应当成为共同培养儿童健康素养的重要平台。学校应充分利用此次疫情的契机,与家庭共同开展儿童健康素养培育活动,并将其逐步纳入学校的常态化工作。
节选自
中小学管理:疫中新思:健康素养才是最基础的素养
西方最经典的21种教育思想
直击教育核心问题
苏格拉底:知识每个人都有,只需要唤醒
苏格拉底认为知识不是他传授给学生的,他所做的无非就是把学生心中的真知唤醒并挖掘出来。就像接生婆一样,他所做的是帮人生孩子(知识),孩子(知识)是每个人自在自有的。故他把自己的教学方法称为“产婆术”,而把自己比喻为知识的接生婆。
苏格拉底常常从对方所熟知的具体事物和现象开始,通过提问,揭示对方的自相矛盾之处,如此层层推进,直至最终得出双方都认可的结论。
柏拉图:为理想国培养聪明能干的“哲学王”
柏拉图主张受教育者应该德、智、体和谐发展,并提倡早期教育,是最早提出胎教的人。按照他的主张,儿童受学前教育应该愈早愈好,并将教育贯穿一生,学习和实际锻炼紧密结合。学前教育应以游戏为主。由公民身份的男女儿童的教育从音乐和讲故事开始,禁止不健康的东西。50岁时接受最后考验,从事管理国家事务并继续研究哲学。
亚里士多德:孩子是成人世界的模仿
儿童的环境对其性格的形成至关重要,不要使儿童听猥亵的语言,更不能让他们讲粗话,一旦轻率地口出恶言,离恶行也就不远了。同样,也不要允许他们看狠亵的图画或戏剧表演。人们对最初接触的事物往往留下深刻的印象,人在幼时,务使其隔离任何下流的事物,凡能引致邪念和恶毒性情的各种表演都应加以慎防,勿令耳儒目染。”从5岁到7岁这个年龄时期,儿童可以旁观人们正在从事的他们将来将要从事的工作。
……
节选自
《2020基础教育创新驱动力报告》发布
挑战与趋势是什么?
由美国学校网络联合会(Consortium for School Networking)发布的《2020基础教育创新驱动力报告》,分析了排名前五的挑战和趋势,并对其中的数据隐私和数据驱动实践创新,教与学的变革和社会情感学习进行了详细介绍。
学校教学创新五大挑战
2020年,学校在开展教与学创新,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方面面临5个方面的主要挑战。
1. 扩大和保持创新
不论是有效的教育实践还是技术应用,学校都需要开展有一定风险的项目,其中所涉及的改革都颇具挑战。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索,并将行之有效的项目或创新在学校、学区或者地区一级进行小规模的推广,以推动改革探索所带来的新实践和文化的转变。
2. 数据隐私
来自学生的数据反馈可以成为教学、学习和学生支持的强大工具。然而,对学生数据了解和使用的增加也让我们日益意识到,在学生数据隐私、收集和管理问题上尚有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学校面临创建数字生态系统的挑战——这些也取决于对数据治理复杂性的认识和培训。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挑战先前也称作“数据隐私和所有权”,经过专家咨询委员会审议,决定用“数据隐私”这一更加清晰的表述。
3. 教与学的变革
教与学的现实发展正在发生改变。技术为教师促学和学生自学之间达成某种平衡提供了新的机会。随着对教学、学习和学习成果的不断重新界定,学校也面临着确保教学实践和教学法不被技术远超,也不会被不断提升的学习方式的认识所超越。
4. 教学法与技术差距
当我们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并期待教师付诸应用时,通常都缺乏充足的教师培训、后续实践指导,也难以为帮助教师理解有效教学及提升教学品质提供工具支持。在某一地区强制推行某种技术可能会使当地教育者茫然无措。这种情形不仅仅发生在教师的课堂实践中,还涉及到学校教育所有的相关群体,包括学生、教师、学校领导、地区教育主管等。
5. 数字公平
构成数字公平挑战的因素包括,公平获取数字技术并取得成效、互联网接入、知识和数字素养、有效利用技术、支持服务和数字内容等。例如,不是每个学生都享有充分的互联网接入或者使用工具及技术的机会,也不是所有的学校可以负担最新的设施设备等。
学校教学变革五大趋势
2020年,学校需要关注5个最重要的趋势,其核心都在于如何帮助教师开展教与学创新,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效。
1. 学习者作为创造者
学生不必等到毕业才去改变世界。这个理念将激励学校去创新现实世界的学习实践,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新思想并找到可行的解决方案。
2. 数据驱动实践
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及其表现形成、积累了各类数据,学校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对课程设置、招聘教师、教与学过程、技术设备投资等问题进行决策。越来越多的学校领导者开始尝试使用可视化数据来查看学生学业和学校运行的结果。
3. 个性化学习
随着消费领域出现了用户定制体验和产品的新方法,学校正在寻找合适的方法来为个体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个性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可以选择有关学习的各个方面,比如学习的主题、进度、策略以及知识或技能的呈现方式等。
4. 社会情感学习
学校正在引导教师将同理心、勇气、毅力、灵活性和适应性等能力融合到课程与教学过程中,这无疑会塑造学生的世界观,让学生获得富有成效的合作学习、问题解决和公民责任等方面的体验。此外,这种学习经验也有助于构建学生的品格和个性,鼓励学生更具创造性和社会责任意识。
5. 培养未来领导力
当教育领导者采取行动来增强所在学校的专业社区建设时,就为教师和所有相关人员带来了拓展学习和掌握新技能的机会。这将带来一种全新视野,并借此开启创新实践的大门,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节选自
中国教育报:2020基础教育创新挑战与趋势
http://www.jyb.cn/rmtzgjyb/202004/t20200417_317649.html
王殿军:
深化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九大行动
在推进课堂实践变革中,部分基层教师尤其是高中教师往往存在知行不一、标径不合、取舍不妥、动静失策、收放失当、难易失衡、进度缺统筹、对话缺深度以及评价缺引导等诸多问题,需要在变革中有效解决。
改进课堂行动,不断超越自我
课堂实践变革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不断调整和完善,而不是拘泥于固定的格式。但在推进课堂实践变革的初期,教师先要模仿已有的比较成熟的模型进行实践,等自己熟悉这种变革的方式后,再尝试超越、突破现有的模型,进而逐渐创造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系统。
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反思。在课堂实践变革中,教师需要从改进学习目标、实现路径(尤其是课堂流程)和关键问题入手,随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简单可行的办法是,每天思考下面这个问题:今天还有哪些代替学生思维或学习的行为,该怎样改进。只要每天在实践中改进一点点,就会逐渐改变固有的“教为中心”的教学陋习,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坚持目标导航,规划实现路径
推进课堂实践变革,要努力做到“目标有层次,路径有指导”。学习目标要按照学生的层次,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根据学生实际分成三层目标,目标可以概括为下面三点:一是所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达成的目标就是基础性目标;二是涉及学科核心素养、大多数学生能够达成的相关目标就是拓展性目标;三是学有余力的学生能够达成的目标就是挑战性目标。
不同层次的目标,需要不同的路径来达成。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绘制”实现不同层次学习目标的“学习地图”,引导学生按图索骥,达成各自的学习目标。基础性目标主要在课前完成,课堂上只需要适当提问和检查即可。挑战性目标主要在课后完成,课堂上教师只需要进行适当点拨和提示即可。课堂上,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与解决拓展性目标有关的关键问题上,每堂课完成这部分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不应少于2/3。为此,课堂流程应该围绕解决涉及拓展性目标的关键问题展开。
必须说明的是,学习目标与实现路径一定要相互对应。虽然课堂实践变革对实现路径有相对明确的要求,但教师在规划实现路径时,必须考虑完成不同层次学习目标所需要的时间,灵活、有效地安排各个流程的时间和完成相关学习目标的活动,不要生搬硬套。
整合学习内容,落实因材施教
留足思考空间,促进深度学习
建立信任机制,放手发动学生
合理安排进度,适应变革需要
促进难易转化,实现化难为易
加强科学引导,培养创新思维
尝试先扬后抑,激励延伸学习
……
节选自
《人民教育》2020年第2期
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
近日收到一个孩子妈妈的来信,她痛心疾首地告诉笔者:这段时间,因为11岁的孩子要用手机上网课、写作业,所以她把手机和密码都交给了孩子。没想到的是,孩子开始沉迷于手游,不到一个月花费了1万多元。
调查表明,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1.69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3.7%,农村未成年人的上网比例也高达89.7%。但是,未成年人的网络技能主要用于娱乐游戏和聊天购物,硬件知识、网络学习等基本素养相对缺失。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迫在眉睫。
网络空间作为家庭、学校、社会等现实世界的延展,已经成为未成年人成长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将未成年人与互联网简单割裂开来,既不可取也很难实现。研究显示,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有助于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技能、为未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所以,有必要引导全社会认识互联网社会的时代特征,打造并推广符合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满足个人发展和社会化需要的网络素养教育体系。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停课不停学出现了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暴露出部分未成年人在网络素养上的短板。在现有课程体系之下,网络素养相关的教育内容并没有被全面、合理、科学地纳入义务教育的各个阶段,无论课程内容和课时数量,还是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都还无法完全满足需要。一般而言,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主要由同学、朋友、家长等渠道来完成,缺少正式教育容易带来过度沉迷、网络欺诈、网络暴力等很多隐患。因此,有必要将网络素养纳入义务教育基础课程,系统规划与组织,通过自主阅读、活动研讨等灵活而深入的方式,提升网络素养。
也要看到,家庭应承担起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责任。父母的网络行为对未成年人有言传身教的作用,也能够有效利用技术防止问题的出现。同时,良好的亲子关系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有促进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一项调研显示,亲子关系越好的家庭,孩子的网络认知能力、技术能力和创造能力越强。但调研中不少父母也表示,自己不知道怎么引导孩子合理上网。因此,网络素养教育体系也应当将家庭纳入其中,首先让父母懂网,在网络问题上与孩子建立开放友好的沟通关系。
网络平台和互联网企业也应该探索用新的数字技术,为未成年人打造一个健康友好的网络环境,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应鼓励企业探索通过产品或技术来实践对未成年人的网络保护,开发青少年版、建立防沉迷机制、试水网络教育等。事实证明,互联网企业在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方面大有可为。比如有的公司正在尝试建立全环节覆盖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保护体系,并为大中小学校提供课程和师资培训等。有的公司在农村地区推广网络教育,让孩子们学习正确使用平板电脑等,为培养农村孩子的网络素养探索了经验。
可以说,建立政府牵头、家校企三方联动的网络素养教育,不仅是为了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更是为网络时代的未来奠定基础。
节选自
人民日报: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新论)
https://wap.peopleapp.com/article/5396370/5310355?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教育部:
暂停恢复大型体育活动和聚集性活动
当前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但境外疫情呈加速扩散蔓延态势,我国疫情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大型体育活动和聚集性活动人员集散量大、流动量大,疫情传播风险较大。为切实保障广大师生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现就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暂停恢复大型体育活动和聚集性活动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扎实做好学校疫情防控工作
各地各校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实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防控策略,针对当前境外输入型病例与风险增加的严峻形势,继续保持高度警惕,坚决防止麻痹侥幸心理,压实防控责任,落实防控措施。
二、暂停恢复大型体育活动和聚集性活动
为减少人员聚集和流动给疫情防控带来的风险,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暂停恢复学校体育单项赛事、综合性运动会等大型体育活动和聚集性活动。各地各校要坚持审慎原则,完善有关组织和工作机制,提前谋划相关活动预案,做好活动赛期等调整工作。
三、创新形式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各地各校要针对疫情防控要求,统筹调整年度体育教育教学、运动训练与学生锻炼活动计划,合理制定教学组织实施方案。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深入推进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聚焦“教会、勤练、常赛”目标,注重“教健康知识、传运动技能、练身体素质、育品德意志”,不断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竞赛等组织形式,减少人员聚集,帮助学生通过体育锻炼“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责编 | 芋圆